“茶山松糕,寮步笠帽”,这句东莞民谣唱出茶山美食——松糕在莞邑中享有的盛誉。在最新公布的《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》中,“茶园松糕制作技艺”榜上有名,成为了新增的市级非遗项目。接下来,茶山镇将继续开展松糕进校园活动,促进茶园松糕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和传播,并对接专业团队设计符合时代的文创产品,打造茶山又一重要的文化旅游手信。
用途:谐音“承高”有好兆头
松糕是东莞市的重要传统小吃,其中,茶园松糕制作技艺是茶山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手艺之一,主要分布在镇内17个村(社区)。
据茶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,旧时镇内的农村妇女都会制作,把松糕作为一种糕点和手信。“松糕制作技艺始于何时,已无从稽考,但清咸丰元年(1851年),吴锡荣在记载茶山方言字音的字典《字彚较正》中写到:‘米嵩,米嵩糕,俗字。’这是松糕读音的较早记载,也印证了茶山民众早已掌握茶园松糕这一制作技艺。”
“直到现在,茶园松糕也还是早餐的首选,仍有不少制作者每天坚持制作出售。常见的搭配是‘一碗茅根粥,一孖松糕’,一孖为两块,茶山人常说的‘打孖一齐来’,寓意好事成双,从早上开始希望一天能有好运气。”茶园松糕在用法和使用数量颇有讲究,多数是长辈准备给晚辈的。
每逢遇到红白事、清明、重阳或祭拜祖先的日子,预定茶园松糕是人多且量大,常用块数为尾数是2、6、9,寓意事事顺意、福禄双全、长长久久,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。此外,“松糕”与“承高”(意为垫起来)谐音,有扶持子孙快高长大、事事顺利的意思,因此取其好兆头,每逢老人做寿、小孩满月、新娘结婚满一个月、新建房犒功等喜事都会用到松糕,传递吉祥。此时的松糕,则需要点上红印,以示吉利。而用于白事的松糕则不需要点红印。
制作:看似简单却费时又费力
茶园松糕的制作步骤看似简单,但却费时又费力,包括了浸米、沥干、舂米、过筛、做馅、铺粉、放馅、分割、蒸煮、点红印八个步骤。茶园松糕又分为全糯米松糕和半粘半糯松糕两种,其中,早餐常用的是全糯松糕或糯米比例较高的松糕,因为糯米食用口感佳,早餐能及时食用。
茶园松糕制作技艺特别注重用料比例的调配,尤其是全糯松糕的制作,因糯米的延展性好,很考验制作者的功力。粉的干湿程度、蒸煮的时间长短,都是全糯松糕出炉后是否能成型、是否易分割的重要因素,而这也是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区别于其他松糕的重要特征。另外,茶园松糕的制作会根据买家的喜好,加入不同比例的草果,用于香料调味。
传承:设计文创产品旅游手信
如今在茶山镇,茶园松糕已不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小吃,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。每年在全镇大型传统民俗活动茶园游会期间,茶山镇会利用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——牛过蓢古村落的地理、人文优势,举办牛过蓢松糕文化体验活动,组织茶园松糕现场制作,解说茶园松糕的文化内涵,吸引群众、广大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、品尝和拍摄,成为茶园游会的一大盛景。
市民品尝茶园松糕“茶园松糕”现已是东莞市级非遗项目。据茶山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透露,接下来将借助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建设,设置相对应的展示区,生动形象展示茶园松糕的制作及价值;扩大牛过蓢松糕文化体验活动的影响力,突出传统文化内容,为茶园松糕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;并联动教育部门,继续开展松糕进校园活动,探讨研发适合青少年学生课程,发挥非遗对现代教育的作用。“设计文创产品,对接专业团队为茶园松糕设计符合时代的文创产品,打造茶山又一重要的文化旅游手信。”